星期三, 十二月 31, 2008

我們一樣平凡

聽了劉墉說的《我們一樣平凡》。有一次,他的教授問他:凡人,仙人,聖人和偉人,有什麼不同?劉墉說:偉人是要吃飯的。頓時,全班頓時哄堂大笑。老師一臉嚴肅的說:“這是什麼意思,不准開玩笑!”

接著,劉墉解釋說:仙人是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人的私慾;聖人是要食人間煙火,但是沒有人的私慾;偉人是要食人間煙火,也有人的私慾,但是有偉大的功績;一般人就連什麼功績都談不上!也因為平凡,有平凡人的喜怒哀樂,有一切平凡人的缺點,也因為自己平凡,所以,我們可以用平凡的角度看世界。也感恩從平凡人中看到了不平凡的事情。
這世界的一切的不平凡都建立在平凡的基礎上面,這句話說得真好!

鴻鵠飛在空中,但還是要沖地上起飛,最後還是要回到地上。偉人和聖人,一切由不平凡出發… …
要在平凡中看到不平凡,要從自己不平凡的思想出發。

星期日, 十二月 28, 2008

品牌藝術

什麽是品牌?品牌看似虛無縹緲,是那麽難於估計他的成效。但是,我們又無法否定它的存在與殺傷力。

現在,有很多人嘗試把品牌與藝術結合,希望把品牌成爲一件藝術品,有它自己無法被取代的獨特性與魅力。

那,藝術與品牌到底有什麽共同點?為何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據報道,很多藝術系畢業生被大公司受聘於行銷發展部門或者受聘為品牌主管。他們是如何把藝術和行銷或者品牌建立在一起?

從經營者的觀點來看,品牌最終的目的在於定位產品的形象,找出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異性,最終脫離廝殺的紅海,開拓另一片藍海。

品牌是藝術

品牌是藝術,他必須超越產品技術,使得那藝術成爲從無意識中生出的“無藝之藝“的崇高理念。他把人性融入在產品裏頭。他賦於產品生命力。產品的設計更趨向人性化與互動性。

已故著名品牌管理學者Mr. Walter Landor提出"產品來自工廠,品牌建立於思想。” (Products are made in the factory, but brands are created in the mind)。如果我們對待品牌就好像產品一般,它只能是一個軀殼,失去了品牌該有的靈魂。如果品牌單靠產品的特有性是不足夠的。它必須超越我們一般認知的 盈利囘籌的理念。

品牌是價值觀。

他同時把公司的價值觀傳達了給社會大眾。公司不止把產品賣給消費者,同時把公司的思想與價值觀帶給了消費群。例如,Ogawa 希望帶出來的是一種 舒適的高風格享受生活。他提出了產品的舒適感為產品設計的最大考量。再來,TMNET 帶出了佳希望與家人團聚的訊息,希望在佳節即使不在家鄉,也希望搖個 電話回家報安,間中帶出公司服務周到與產品的深切關懷。

業者不必直接把品牌拿出來Hard Sales,而是加入了社會大眾渴望感受到的價值觀,把
讓擁有這個產品的消費者體會到產品的體貼。這就有如Mr. Walter Landor 提出說品牌是建立在思想上的,他同時把冷冰冰的產品附屬了溫情與思想。

世界尖端品牌,可口可樂與麥當勞的產品一直受到醫學界強力攻擊。可是,這兩家公司依然屹立不倒,唯獨他們的品牌是那麽深入人心,讓享用他們的人們覺得是一種自由,一種活力!

品牌,看似賦予產品偉大的生命力。可是,我們依然不可忽略產品的特性與定位,一頭熱往往會招來損失,或者只可能事倍功半,又或者與社會大眾認識有很大的出入。

建立品牌必需對產品的特質與定位清楚了解之外,還必須加上對市場的敏感度。

藝術和品牌一樣,保留著每件產品的獨特性,看似難於估計,可是又不失亂中有序的道理。

星期二, 十二月 16, 2008

什麽是領導學?

近年來,有關領導學的書在書局上下都不難找到。學習領導學更在市場風行起來。在種類繁多的領導學裡邊,領導學到底應該如何定義?我不想在這裡拋書包。只是靠自己的簡單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愚見。

翻閱了很多書本,都沒有一個比較共同的解說。每個學者專家們都從他們的個人豐富的經驗切入來談對領導學的觀點。

管理學,好玩的地方就是大家可以通過對基點的認識,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維,就會看到不同切面,把管理學再開展出更深入或全新的想法。管理學的理論 自從在地球上出現二個人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還在不斷的擴展當中。應該說,連在狼群中也已經有了管理學。現在,很多學者透過觀察動物的舉止與生活 常態提出了很多論點用在人事管理或者公司運作管理上。

那,什麼是領導學的觀點。筆者翻閱了一些書籍和遊覽了一些網站。只要在網上打入領導學定義或(Leadership Definition),就會有幾百個網站出現任由選擇。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說“領袖是一個有追隨者的人。“

再來,John Maxwell精簡的提出了,領導學是影響力(Leadership is Influence - 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在後邊補上一句,“不多,也不少“。

追隨者+影響力。有影響力的人自然就可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自然就有很多人追隨在後。中國人有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

我覺得Harold Geneen的“領導學不能教,但是可以學“很有意思。這句前後好像互相矛盾?領導學和管理學不同之處是管理學可以透過理論來學會。可是,領導學,要透過 親身實踐和思維,或者說必須有一番歷事練心之後才能體會。磨練的機會與越多,也可接近領導者的地位。而且,一位領導者,會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其他人 的成就就是他自己的成就。也因為他把別人都捧在自己肩上,讓他們站得更高,看更遠。也因為這樣,其他人都信任他,追隨他,也把他捧得更高,看得更遠。從 前,在建造萬里長城時,監工會透過種種方法在製定的時間和環境下完成任務,根本不會關心那些毫無技能,只會搬運石頭工人們的士氣,也不會想到建立激勵機 制。但是,領袖管理學不同,他的目的是要使人們進行有效的合作,充分發揮積極性,希望把一加一的答案變成三或者更多。

那,要如何分辨領導力和管理? Theodore Roosevelt說領袖領導人才,經理駕馭人才。兩者都希望執行同一個目標,兩者得出的果實可能一樣,但是果實的品質短期間或長期之後可能不一樣。

舉例,港劇溏心風暴中的大契和家好月圓的荷媽身上,我們發現了這兩個角色集管理和領導力在一體。要呈現出管理好一頭家的能力,首要要有冷靜及忍辱 求全的能力,在理虧的時候,不可出手,而在機會出現時,一記重拳把對手擊倒。再提升為領導力,要如果大契或荷媽在角色當中,對人的性格非常了解,因人施 教,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為了身邊人的好,鼓勵他人登上自己人性的最高峰。而且,把最後的功勞與利益歸於身邊的員工和孩子們,永遠只做月亮旁的一顆不 耀眼的小星星。家好月圓中的紅姨不違言是個管理高手但是無法成為一個領導者。因為,他從來沒有站在最高時處望下看,誠懇地扶持身邊的員工與家人,而導致最 後的失敗。

誠如之前John Maxwell提過的領導學是影響力, Not More Or Not Less.要成為成功的領袖,就必須知道如何善用他的影響力。而影響力的最主要的,關鍵就在力量的拿捏。就好像搓麵粉必須用陰力,力道不多也不少,剛剛 好。過多,就變成鐵腕管理。太少,員工無法鎖定在一定的目標上。

力度的拿捏要靠經驗的積累,所以說,領導學是可以學,但是無法教!

伯樂

常常聽說身邊的長輩說現今的年輕人不能吃苦。但是,很多年輕人卻會回應長輩們不夠了解他們,不懂他們要什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在想,這群年輕人會不會在驀然回首的時候,也會說出同一番話?

正值黃金時期的我們,血氣方剛,懷著種種夢想,就像一隻剛脫韁的馬,等待著大展宏圖。我們在長輩面前,不難聽見“我吃鹽多過你吃飯”,“我走路多過你坐車”等等…..

長輩的經驗當中,有什麼最值得後輩學習?經過時間的洗禮,人變得更有歷練,最重要是前輩們可以作為後輩們的借鏡。不管是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至少他們曾經演給我們看。

記得我在讀書時期,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導師,不同的看法,經驗,促使我不平凡的學習經驗。

人,在一生中總會出現很多的善知識。我們不難發現從很多成功大師那裡聽說過,他們可能因為生命中出現過的一句話,一個機會,而改變了整個人生。

我們也許會很羨慕為什麼他們那麼幸運,而我們卻沒有機會遇上人生中的伯樂。或者,我們會說,如果機會出現時,我要如何如何干一番事業等等。

我們沒有辦法預計伯樂會幾時出現在你的面前。不是我們不曾遇見過,只是可能當他出現時,我們沒有好好珍惜而錯過了。伯樂,在每個人的身邊都曾經出 現過。他們總會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指導我們,扶持我們。他們不一定滿懷笑容,循循善誘的告訴我們一大堆道理。他們可能會把錯誤的經驗演給我們看,警戒我們不 可重蹈覆轍。

好的經驗,我們要虛心接受教誨;錯誤的經驗,我們更要藉以為鑑。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是其他人的生命中的伯樂。只是我們沒有智慧去發現。我們應該時時虛心學習,珍惜每個學習的機會,用心傾聽他人的教誨。畢竟,伯樂不會在出現時告訴你,我是伯樂….